吉貝三心石滬(內烏仔窟/內蚵仔窟)
景點
吉貝村內烏仔窟滬原是一口弧形滬,2016年由澎湖國家風景管理處徵得滬主同意後,聘請吉貝村柯進多師傅,將其改建成具有三個滬房的複數滬房石滬。內烏仔窟滬的滬體結構完整,且滬內具有一個岸仔構造。內烏仔窟滬是全澎湖唯一一口三心相連的石滬,也是目前澎湖現存的三口三心石滬之一,另外兩口是瓦硐村半肺滬與瓦硐村雙港仔滬。內烏仔窟滬同時也是全吉貝村唯一一口有持續申請漁業權執照的石滬。
-
「烏oo」與「蚵ōo」的澎湖腔臺語發音相近,因此尚無法肯定其正確名稱,經訪談在地耆老與整理歷史文獻,發現兩種說法各有推論,支持「烏仔窟」認為,因石滬建在有凹窟的潮間帶上,常有烏仔魚受困其中,故名為「烏仔窟」,而支持「蚵仔窟」則認為,因石滬建在滿布石蚵的凹窟上,故名為「蚵仔窟」。
-
另外,因早期附近有另一口位處外側的石滬,所以靠內側的石滬被稱為內烏仔窟滬,而外側的石滬則被稱為外烏仔窟滬,後來外烏仔窟滬因建港而被拆毀。
資料來源: 離島出走工作室
-
「烏oo」與「蚵ōo」的澎湖腔臺語發音相近,因此尚無法肯定其正確名稱,經訪談在地耆老與整理歷史文獻,發現兩種說法各有推論,支持「烏仔窟」認為,因石滬建在有凹窟的潮間帶上,常有烏仔魚受困其中,故名為「烏仔窟」,而支持「蚵仔窟」則認為,因石滬建在滿布石蚵的凹窟上,故名為「蚵仔窟」。
-
另外,因早期附近有另一口位處外側的石滬,所以靠內側的石滬被稱為內烏仔窟滬,而外側的石滬則被稱為外烏仔窟滬,後來外烏仔窟滬因建港而被拆毀。
資料來源: 離島出走工作室